长沙浏阳: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 助力乡村振兴
为更好地推进“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”试点工作和“乡村著名行动”,湖南省浏阳市紧密围绕命名、采集、设标、信息服务四项内容展开工作,努力让乡村地名管起来、亮起来、用起来、活起来,进一步增强乡村地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能,助力乡村振兴。
打造标准流程,高效规范命名更名。围绕社会对增加地名覆盖度的需求,将推动乡村道路高效、规范命名作为重点任务之一,织密乡村地名网。一是融合技术手段。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,将乡村道路批量命名过程中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融合使用。通过遥感技术、地理信息技术、大数据分析等,解决乡村道路分散和难以找到参照物定位等难题,并为道路标准名称的检索、比对、查重提供技术支撑。二是夯实数据基础。组织技术人员先期对试点镇村进行现场踏勘调研,收集乡村道路的位置、宽度、长度、起止点等属性信息。在试点镇村收集整理乡村道路(桥梁)62条(座),根据浏阳市乡村道路命名标准和规则,筛选首批命名道路(桥梁)44条(座),并以《地名管理条例》为依据,以乡镇为单位提交拟命名称。三是打造标准流程。依据《地名管理条例》,指导试点镇村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,邀请村民代表、党员代表、本级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参会讨论,收集意见,同时通过政务公开栏、村务公开栏张贴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,充分汇聚智慧、凝聚共识。在此基础上,由乡镇一级论证评估,交由职能部门集中审核,再交市人民政府审批。
引入志愿服务,创新数据采集。为解决农村地名稀疏、专业人员缺乏、地名数据维护更新难等问题,按照因地制宜、就近原则,指导试点镇村引入乡村志愿力量,建立乡村地名志愿服务队伍,负责本区域范围内地名数据的采集和维护。在试点过程中,通过高德平台,重点采集美丽宜居村庄(美丽屋场)、景点、公共服务设施、农家乐、种植养殖基地、农业合作社、快递物流站点等乡村地名和惠农助农点数据960余条,还采集新命名道路29条、桥梁15座,入库总量达47000余条,丰富了当地地名数据,进一步填补乡村地名数据盲点,提高地名覆盖率。
完善标志设置,健全导向体系。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,规范设置村牌、街路巷牌、楼门(户)牌等标志,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。建立乡村地名标志巡检制度,加强地名标志管理,及时维护、更新,更好发挥地名标志导向作用。设置新命名乡村道路牌85块、桥梁牌15块,清理24块不规范路牌并重新设置。2022年新增农村二维码门牌1861块,2023年新增和补发道路标准牌206块、农村标准门牌944块、单元牌637块。截至目前,全市农村二维码门牌基本实现全覆盖。
融合产业发展,赋能乡村振兴。着眼于加强乡村地名共建共享,以地名文化、地名服务赋能乡村振兴,把讲好地名文化故事与发展乡村产业充分结合。依托浏阳河、浏阳花炮两大国际文化名片,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。比如,张坊镇将地名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,带动富溪村茶叶、白石村平菇等本地产业发展,拓宽了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,助力农民增收。文家市镇通过挖掘红色地名和红色故事,将区域内40多个景区景点、文物保护点等集合起来,绘制文家市文旅一张图,为乡村旅游发展增色。大围山镇通过探索“红色+绿色”模式,将地名服务与红色文旅、绿色水果种植基地有机融合,自2010年起连续举办十四届水果文化旅游节,去年全镇水果总产量达1000余万斤,产值突破1.2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