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社会报:肖胜洪:老民政的信访工作心灵史
(《中国社会报》2015年10月27日 3版 专版)
本报记者 王 铭
1997年底,湖南省民政厅老信访办主任退休,厅党组决定从优抚处把肖胜洪这个“写材料”的调到信访办工作。从此,书生挑起了民政信访的重担。在过去的18年里,肖胜洪处理着“机关第一难”,每天听得最多的是骂声、哭声和埋怨声,做得最多的是烦事、难事和缠人事。但为了信仰和理想,他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,用情温暖受委屈的心灵,用爱心、耐心、责任心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。
正因如此,民政厅信访办主任肖胜洪成了令人敬重的榜样,多次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信访工作先进个人,被湖南省政府授予一等功。抛开荣誉,今年初他在《中国社会报》上发表的一篇民政信访工作心灵史,让更多人了解、理解了民政。在这篇题为《我的2014年》的文章里,他说出了作为一个民政信访干部的心里话:“不敢叫苦、不敢自卑、不敢粗心。”
民政系统信访工作量大。民政厅每年来访就超过1万人次,呈现信访源头多极化、信访诉求多样化等特点;信访对象也很特殊,多为社会困难群体,包括病残求助对象,艾滋病人、麻风病人和精神病人。“无事不登三宝殿,不到伤心遇难,谁愿意天天来上访。”肖胜洪说,既然来了,他们信奉的就是社会公平正义。
在接访工作中,他信奉两件法宝:一是要做到政策明、理念清、处事实;二是要将上访群众年纪大的当父母,年纪小的当兄弟姐妹,“如果还要多说一句,那就是信访工作要敢于维护群众利益和公平正义,切忌‘葫芦僧判糊涂案’。”
很多个晚上,肖胜洪的办公室都灯火通明。厅机关的保安起初以为是下班忘了关灯,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肖胜洪还陪着来访对象。下班时上访人员不走,晚上加班是经常的。“肖主任住在厅机关院内,经常让我们下班回家,由他一个人顶着,有时对象较多时也是让我们先吃饭了再来。”同事周萍和李彬说。
去年9月的一天,一部的士送来一个满身农药气味的中年男子。肖胜洪第一反应是:快!此人喝了农药,快打120!他随即作出先救人后向领导汇报的安排。15分钟后,患者被送到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室手术台上,经抢救脱险。医生说,患者喝了大量烈性农药,再迟到20分钟就没救了。“好险,如果当时稍拖延一下,一条生命就没了。”后通过他携带的资料显示:病人伍某某,邵阳县人,系精神分裂症患者。
民政对象困难群体很多,肖胜洪利用民政信访这一优势平台,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的实事、好事。一提起道县的陈圆圆,省信访局和永州市、道县的相关部门都十分熟悉。先是一级残疾军人丈夫去世,继而本人下岗失业,接踵而来的打击,使这位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精神濒临崩溃。她踏上了上访之路。
肖胜洪接待她后心情沉重,想了三天后,他扳动了省信访局和省民政厅的领导。由省信访局领导出面协调道县解决陈圆圆工作问题;由省民政厅领导出面协调解决她的生活问题。通过多次协调,陈圆圆的问题都如愿解决了,调到了县环卫局,县民政局还出资为她修复了住房。解决问题后的那天,她来到省民政厅,说她是最后一次上访。找到民政厅一位领导,热泪盈眶,说:“民政厅是娘家,肖主任不知跑了多少路、找了多少人、开了多少会……”
肖胜洪深谙信访工作是“一副担子大家挑,人人肩上有指标”的道理,更体会到了协调与协作对于信访工作的意义。近年来,民政厅建立了“以信访部门为主,部门配合,上下协调联动”的工作机制,及时完善信访信息预案机制、协调接待政策解答联动机制、领导参与接访和包案处理机制、厅领导接访月机制、新进人员信访岗位锻炼机制,并通过进一步畅通网上留言、网上咨询、厅长信箱、问政湖南等信访渠道,及时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。今年还建立了专家顾问团和法律顾问制度,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;探索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信访工作,引入社会力量依法化解信访矛盾。
从事民政信访工作18年,肖胜洪虽苦犹甜无怨无悔,他说“要说接待过多少人,处理了多少信访件,也许一个数字一句话就说完了。我深知肩上有重担、有责任,一头担着党和政府的重托,一头担着老百姓的期盼。这些都是职责所在。”